至于“網絡輿論”,并不是一個新的關鍵詞,而是一個沿用已久的概念,至少可以追溯到WEB2.0博客的興起。但在當時,網絡輿情檢測的定義主要用于發現網絡上是否存在反動、不合規、色情等言論,并及時舉報。政府部門要求該網站整改。這個階段的需求主體是政府。早期如“軍犬”、“紅麥”、“TRS”、“方正”等都有相關產品。
對于智能輿情監測軟件,我理解也有兩個方面:
1.向下監控。即發現一個現象后,要分析背后的原因,還原人物、地點、時間、背景等。這時候就像刑偵一樣,以便于后續的公關或者預防措施。目前政府和大品牌客戶的公關部對此的需求很高。并提出了衡量一個“網絡輿情監控工具”是否有用的標準:
A.是否足夠“快”:能夠很快發現網絡任何角落的新詞,并做出正反判斷和預警。常規行業的標準要求是:5-15分鐘內找到并判斷評論,半小時內提交報告。
B.是否足夠“準確”:每秒鐘都有大量信息。只有在正反判斷需要更加準確的情況下,才能節省人力成本,體現系統的優勢。傳統的工業標準要求是達到超過60-70%的準確率。
C.是否足夠“全面”:該指標反映了監測范圍的廣度,是否能覆蓋新聞、論壇、博客、微博,甚至微信官方賬號、朋友圈。常規的行業標準至少要求:新聞、論壇、博客和微博。
2.監控向上。即通過信息捕獲進行抽樣,不考慮數據的完全準確性,只考慮統計意義上的可用性?;谶@些數據進行了一些定性分析。比如尋找用戶對品牌的喜好,對比自己品牌和競品的口碑。這種需求一般沒有很強的時效性限制。這些需求往往是由大企業的市場部、品牌部或CMO的高管產生的。PS:需求總是存在的,但通常是由市場調研公司或咨詢公司來滿足。但顯然,更直接的一手數據,更海量的數據會更有優勢。